[黛妃與女皇]

The Queen

上映日期:2007-02-02

類  型:劇情

片  長:1時41分

導  演: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

演  員:【謎霧莊園】海倫米蘭 (Helen Mirren)、【王者天下】麥可辛 (Michael Sheen)、【鐵面特警隊】詹姆斯克隆威爾 (James Cromwell)、【海神號】席薇雅辛絲 (Sylvia Sims)、【關鍵時刻】亞力斯傑寧斯 (Alex Jennings)、【濃情威尼斯】海倫邁柯瑞 (Helen McCrory)、【V怪客】羅傑艾



電影簡介:

揭開黛妃死後七天內,
英國皇室危機應變的暗潮洶湧
和女王面對全世界八卦輿論的驚濤駭浪…

美麗的英國黛安娜王妃,因狗仔的追逐死於車禍意外,成為當年全球最震撼的八卦話題!但是沒人知道,黛安娜王妃死後七天內,正是英國皇室面對最驚滔駭浪的危險時期。本片藉由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海倫米蘭Helen Mirren飾)以及新任首相東尼布萊爾(麥可辛Michael Sheen飾)的危機應變與宮廷爭鬥,來披露黛安娜王妃死後對英國皇室造成的連串動盪。





其實對於黛妃我並沒有太大個印象
1997年黛妃與世長辭


那時候的我還只是個每天生活只為了考試的學生
只記得 我爸跟我提了一句 
[那個威廉跟你哥一樣大 你跟哈利也是同一年生的]
這句話成了我對遠在天邊的英國王朝
跟我家這種平凡到不起眼的家庭唯一的
記憶連結

經過了10年後的今天 對於黛妃 其實我仍舊不熟悉
所以 這部戲應該是我唯一對於黛妃的了解

從片頭裡狗仔們最愛的黛妃  一件件茶餘飯後的八卦誹聞
居然悄悄的成為日後使黛妃香消玉殞的幫兇
是不是也證明了愛她的人卻也殺了她呢?

其實從頭看到後面 我跟很多人的有著同樣的想法

[為什麼皇室不喜歡黛妃?]

[為什麼皇室對黛妃如此苛刻?]



裡頭的首相稱黛妃是
人民的王妃

我卻也搞不懂 為什麼如使受人民推崇倍至的黛妃那麼的不被皇室所接納?


有個可以得到人心的皇室成員不就是皇室的福氣?

我想我對這種充滿歷史荊棘的影片很難有個定論
我也在等著有人告訴我這個故事後的背影是什麼


就在我看到當時的首相布萊爾帶點憤恨不平的口吻表示

女皇花費所有精力所維繫皇室的百年傳統
卻必須為了那個老是惹爭議的媳婦向全國人民致歉..

看到這裡 我忍不住的愕然..

誰站在女皇的角度思考過她的肩膀上是一整個英國王朝跟歷代皇帝的百年基業?


尤其是她開著吉普車往郊區時車子拋錨在河道上

如此的孤立卻也無能為力 種種的情緒瞬間爆發的時候
她看到了大家都在找的公鹿

我本來不太能意會為何她看到公鹿竟如此的震驚
但是後來 我找了一些網路上其他人的解釋 
我覺得這位版主(
http://www.wretch.cc/blog/jimulder)的見解寫的很不錯

以下文章節錄自《金桔粒的影像部落格》

在英國宮廷裡,打獵是很尋常的戶外活動。
被獵殺的公鹿頭會被製作成標本,
懸掛在走廊邊,象徵皇室的權勢。
某日,女皇的車在溪邊拋錨,
孤力無援的情況下,累積數日來的情緒終於爆發,
一向喜怒不形於色的女皇竟在溪邊暗自啜泣起來。
忽然間,她見到一頭有十四根角的公鹿,
雄糾糾氣昂昂的站在她眼前。

那公鹿昂然挺立的姿態,
喚醒了女皇身上所流的高貴血統。
女皇於是將眼淚擦掉,催促公鹿離開,以免遭到獵人的捕殺。
諷刺的是,就在女皇決定採納Blair首相的決定,
回到白金漢宮向已逝的黛妃致意時,才得知公鹿被射殺的消息。
離開Balmoral Castel之前,她特地到了射殺公鹿的莊園。
當她走進密室,先看到被斬首的公鹿屍首,
再看到被切割下來的鹿頭與角。
所有親王/王子們都在追尋的公鹿(皇宮權力),
竟然死在爆發戶槍下,
這無疑是對皇室威權被資本家去勢所做的最大諷刺。


其實在我來看

拿下女皇頭銜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皇

她不過是個平凡的人  

一個逼的自己不得不面對自出生以來下來說要背負全世界目光的平凡人罷了

就跟我們一有著七情六慾  總使她跟黛妃有過不為人知的過去

但是 如果只是婆媳之間的火花(?)  一般彷間有比較少?


雖然我也很喜歡黛妃  

但是對我來說  我並不覺得  女皇該為黛妃之間 不該有我們這些人多說什麼

畢竟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會知道 或所理解的

包括黛妃跟女皇之間的種種過去都並非全盤的了解

或許我不是英國子民   看的觀點對於某些有著深刻情感的人來說有點過於冷血

anyway

追朔過去並不能改變現在 

記得黛妃的美 以及她給的一切   還有她用生命給世人的一課

我想比探到任何尖銳的問題會來的更有正面意義





Wish Diana Princess rest in peace in heav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er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